您的位置:怀远热线 > 部门 > 正文

怀远县:实施“三大增收”行动 巩固脱贫成果

怀远县地处皖北,淮河中游,人口133万,耕地面积220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劳动力输出大县。近年来,怀远县立足自身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致力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一是改革创新促增收。深化“一户一块田”改革。通过互换并地,破解农民承包地“碎片化”问题。目前,全县“一户一块田”改革已发展23.8万亩,涉及农户21139户,其中贫困户1935户。农户承包地地块数减少了三分之二,有效耕地面积增幅2%-4%,农户每年亩均节省生产成本约60元,户均年增收约1300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县共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347家,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31470万元,其中:成员股25217万元,集体股6253万元。颁发股权证书29.25万本。今后随着改革成效的显现,农民将持续获得股权分红收益。深化“三变”改革。全县深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共实施项目1356个,累计投入货币资金18631万元、土地资源10.2万亩、房屋资产2.8854万平方,累计收益17804.2万元,其中集体收益6238万元、农户收益11566.2万元,其中贫困户收益1158万元。


二是产业带动促增收。盘活秸秆产业。全县全年可利用秸秆总量约130万吨,目前,已建成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1个,已入驻投资总额13.3亿元的万华生态板材深加工项目和光大生物质发电项目。建成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78座,围绕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秸秆经纪人、收储运人员队伍5600余人,其中,吸纳贫困人口1200余人,全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秸秆收储中心采取“租赁+服务”的方式为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900万元,其中为贫困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0万元。做优特色产业。以全国“质量之光”年度地标产品“白莲坡贡米”品牌为依托,建成90万亩优质糯稻种植基地,带动22.7万农户增收36600万元,其中贫困户11260户,增收1680万元;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怀远石榴”为依托,建成品牌石榴基地35000亩,带动1200余农户增收9800万元,其中贫困户78户,增收160万元;以中药材种植为依托,建成双桥金银花、褚集丹参、万福黄蜀葵、唐集芍药等中药材种植基地8000亩及1000平方米的深加工车间,带动5600农户增收2600万元,其中贫困户260户,增收90万元;以甲鱼、黑鱼、泥鳅等特色水产养殖为依托,建成8.2万亩健康水产养殖基地,带动5600余农户增收26500万元,其中贫困户320户,增收120万元;做强加工产业。设立白莲坡食品科技园引进“今三麦”、“米老头”等大型糯稻深加工企业,目前已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7家,吸纳5630名劳动者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60人。引进安徽天兆石榴开发有限公司打造集石榴采摘、旅游观光、饮品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济,有效带动务工1080人,其中贫困户120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


三是帮扶就业促增收。县内园区就近就业。组建县乡村三级“人社服务专员”队伍,对接县经济开发区重点企业,开展摸排走访,多渠道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制作企业用工岗位信息清单。针对乡镇、村(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中间介绍人介绍返乡农民工、贫困劳动者在县内规上工业企业就业的,按照稳定就业满3-12个月,分别给予400-1200元/人的奖励,积极鼓励劳动者就近就业。目前已有12300人实现县内园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583人。公益岗位兜底就业。全面摸排16至59周岁且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和边缘户,逐户逐人分析劳动能力和收入情况,做到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确保人岗相宜。全县累计开发公益岗位4832个,月均工资500元,其中今年以来,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99.6万元,开发保洁、保绿、护林、护路等扶贫公益性就业岗位2332个,对贫困劳动者进行兜底安置,确保稳就业,不返贫。同时对公益岗位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扶贫公益性岗位数据库,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发挥应有效益。搭建平台转移就业。加强同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联系,通过定期举办招聘会、利用镇村公益广告栏等途径,及时发布外出就业信息,满足农民群众就业需求。同时积极用好网络平台,根据计划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意愿,利用县就业网、中国扶贫网等网络平台,与有关地区就业服务机构联系,组织县内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外出人员足不出户即可达成就业意向。目前,全县实现转移就业27.0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8362人,相比较在本地务工,人均月增收近千元。

怀远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责任编辑:怀论苏苏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怀远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