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怀远热线 > 社会 > 正文

竟然有人建议将蚌埠市改名,官方正式回复!

近日,有网友通过市长热线留言,建议将蚌埠市更名:“ 人名地名公司名,包含天人相应的信息与能量,不能随便取。“蚌埠”,“蚌”乃“虫食丰”的大象,从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能量角度,是极不吉利的名字。建议:将蚌埠市改名为,(1)凤阳市,即将蚌埠与凤阳合并,取朱皇帝老家的大场能量,(2)或者将蚌埠市改名为“禹王市”“龙湖市”,二者选其一。
蚌埠市民政局回复:地名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方的定位符号,也是社会交往媒介和指称工具,更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特殊称谓。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包含着众多的轶闻趣事,更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 ── 淮河一线,淮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史称“古采珠之地”,素有“珍珠城”之美誉,境内山水相连,四季分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淮河岸边停船埠头,因盛产河蚌而得名“蚌埠”。涡河、颖河就成了人流的通道,蚌埠渡口在淮河两岸自然成为重要的码头。
明初,以凤阳为中心的淮河流域一带,在朱元璋优待家乡意识的关照下,加上又把凤阳建为中都府,南北移民陡增。明洪武三年(1370年),蚌埠归属在临淮县广德乡。
当钟离改建凤阳中都城,罢建后设凤阳府后,按当时以府城中心,在淮上向西五里一渡的设置,自长淮卫渡,经西门渡、郑家渡后,即为“蚌埠渡”。也许是沾了凤阳朱元璋皇家的气象,明成化十年(1474年)凤阳府共建四仓,又在蚌埠设官仓,命名“蚌埠仓”。凤阳府与淮北的南宿州之间的大路,也经此渡淮。渡口不断地为乡集增添些景气。
清初,蚌埠渡口码头附近渐成集市,被称为凤阳边唾的“蚌埠集”,又叫“油盐小集”。光绪年间的《凤阳县志》载:“蚌埠集,在县西北四十五里。”199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把“蚌埠集”标在这个位置。
蚌埠远古时代的采珠之地,被载入史册,称作“古采珠之地”;龙子湖入淮口,那时两水交汇,浪花飞溅的自然景象,也被称为凤阳八景之一的“蚌埠流珠”。
上个世纪初,津浦铁路从淮河架桥通车,历史上古渡渔村的蚌埠,因水陆交通连接,一跃成为“千里长淮第一港”;因盐粮商贸而开蚌,有着“皖北大商埠”之称;因北连津、京,南接沪、宁,又被称作“皖北门户”。
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已成为皖北地区交通、工业、商贸、科技、文化中心,它好像是淮河岸边闪亮的珍珠,获得了“珠城”的美誉。
按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规定,蚌埠是市级行政区划名称,其更名要逐级上报国务院审批。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是得不到各级审批部门认可的。如有不清楚,可联系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社区治理和区划地名科,电话3715041.

怀远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责任编辑:怀远论坛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怀远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