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的这个千年古镇,不是虚的!
2020-6-11 09:40
来源:怀远论坛 作者: 东立贯
龙亢,龙之咽喉也。
涡河之阳,有镇龙亢。镇以龙名,必有文章。龙亢之行,首先是一次满足好奇心的“探名”之旅。
龙亢镇,何以以“龙”命名?
“龙亢之名,以形状之”在春秋战国时期,龙亢只是一个小村庄,随着人口增多,逐渐演变成集市。龙亢古城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置龙亢县,属沛郡。至今,已走过了2000多个春秋。
还是暂放一放历史的钩沉,龙亢之名到底所来为何?
“龙亢从地形上看,南北高阜,形似一条完整的巨龙,头南尾北,横亘涡河。”潘成怀娓娓道来:当地人把龙亢集涡河南、邵水园村北有块高地称为“龙头”;庄南有两条平行南北的水沟,称为“龙须”;龙亢集北有个地势较高的村庄叫“龙身徐”,庄北淝河边的黄土岗叫“龙尾”;龙亢集西北方有两个圆形的土丘叫“龙蛋”。
而龙亢古城址恰巧建在龙的咽喉之处,故名之“龙亢”。
乘车,沿村道行进,我们很想探探“龙身”、摸摸“龙须”、捏捏“龙蛋”,能真正一窥“龙颜”,但唯见沃野田畴间一个土丘、高台隐现,看不出一点“龙形”来。
龙本神秘之物,俗语云:神龙见首不见尾。2000多年前的“巨龙”在沧海桑田变幻中,已杳无踪迹。抑或,龙亢之名本就是当地人穿凿附会,折射了古人龙之图腾的崇拜吧。

帝师之乡,桓傅故里名人辈出
涡水汤汤,舟楫往来,机船声隆。
面朝涡河,一座牌坊曾独自静默伫立两千余年。
“桓傅故里”,四字砖刻阳文,厚重古朴。牌坊高5米、宽4米,位于龙亢镇积善街南端,为纪念东汉经学大家桓荣而建。
命运多舛,牌坊屡建屡毁。1955年,因筑涡河大堤被拆除。1984年,当地政府按原形于原址重建。2002年,又重修拱门,呈如今形态。
恰巧,龙亢小学就与牌坊比邻而居,文化的一脉传承尽在不言中。
桓氏一脉在龙亢可谓名门望族,从东汉初年至东晋末年,桓荣、桓郁、桓温、桓焉、桓玄等20多位家族名人,声名显赫数代。
相传,桓氏家族系齐国齐桓公后代,齐被秦灭后,被迫迁至龙亢定居,至经学大师桓荣已为第六世。东汉光武年间,桓荣为刘秀赏识,拜为太子少傅,此后桓荣、桓郁、桓焉祖孙三人教授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
龙亢,“帝师之乡”的美誉即由此而来。
史载,龙亢桓氏家族自公元43年桓荣入宫,至公元404年桓玄兵败,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4个朝代,先后有17位将军手握兵权镇守一方。
而今,龙亢镇内,桓氏后人安在?潘成怀说,东晋时,桓玄谋废晋帝,事败后满门抄斩,族人遂四散逃离。此后,龙亢再无桓姓。
在龙亢镇北2.5公里处,至今尚存两座土堆,南北排列,俗称双崮堆。“汇源桥北桓公墓,古汉城南烈女碑”——— 一副代代传承的古楹联,让当地人确信这是桓氏家族的墓地。
4月29日上午,我们手脚并用,拽藤牵枝,攀上了高约6米的北崮堆,但见荒草萋萋,林木蓊郁。据普查测量,土堆长50米、宽40米。
隔着绵延的麦浪,远眺南崮堆,亦是草木葱茏。南崮堆更高也更大,高约8米,长80米、宽50米。
几世繁华落尽,唯留一抔黄土。双崮堆下,是否真的埋藏着一个家族曾经的荣耀?或许并不重要,他们已经留在历史的文字记载中,更留在了口口相传的民间记忆里……
红色龙亢,新四军浴血奋战地
一株百年南槐,树冠如球,枝繁叶茂,溢绿滴翠,遒劲树干上,犹留弹痕。“本来门前有两棵南槐,另一棵在战火中焚毁了。”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旧址暨纪念馆讲解员万明月介绍说,纪念馆承载着一段龙亢的“红色记忆”。
1940年夏至翌年春,抗日名将彭雪枫率部进驻龙亢,建立淮上行政公署,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开办淮上党训班、抗日干部训练班。
纪念馆设有四个展室,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淮上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斗争的历程,重点展出彭雪枫带领新四军三进淮上抗日、扩军、办学、建立地方武装等事迹。
馆内矗立着一尊彭雪枫塑像,像高2米,汉白玉质地,将军端坐马背,目视远方。“龙亢镇计划利用龙亢大桥下的河滩地,修建一个占地20亩左右的雪枫广场。”潘成怀告诉我们,这既是对那一段红色历史的纪念,也将为龙亢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地。
龙亢镇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置龙亢县。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封樛广德为龙亢侯,龙亢为侯邑。7年后,龙亢侯因罪被废除县制,直到公元510年的北魏宣武帝时期才恢复。
公元525年,兖州刺史赵景悦攻取了北魏政权下的龙亢城,设龙亢郡。随后的北朝东魏、北齐、北周,都保持着这一建制。
隋文帝开皇初年,撤去龙亢郡、县的建制,辖入当时的蕲县(今宿州市境内)。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原地恢复龙亢县建制,但没有恢复龙亢郡。唐太宗贞观年间废去县制。
南宋,设怀远军,龙亢地属怀远军。
元初,改怀远军为怀远县,龙亢隶属不变。
五代十国时,后周世宗柴荣率兵伐南唐,在龙亢筑城,名柴王城。
明崇祯年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部将龙亢城焚毁。
清朝以后,集市移至涡河左岸,形成了新的龙亢集。
来源:话说怀远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 怀远论坛/怀远热线)”的内容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内容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电话:0552-888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