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怀远热线 > 旅游 > 正文

怀远县荆山有一美玉名扬天下

001GP8lpgy6Zz3bGK5U66&690.jpg


  “荆山有玉天下名,玉去山存县治幽;九涧只从松顶落,八河旁绕石根流。”这是明朝右丞相汪广洋的《荆山》诗,道出了荆山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荆山又名宝玉山,俗称西山,坐落在怀远城南,与禹会区涂山夹淮对峙。此地地灵人杰,不仅以禹凿荆山峡誉满华夏,还因卞和献玉名扬九州。如今玉去山存,留下了卞和洞、白乳泉、凤凰池、荆山峡、骆驼岭、龟山头等众多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交相辉映,不胜枚举。
  今天的《文化周刊》,约请李焕俭先生,带我们走进美丽的荆山,感受荆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洞青螺有旧题
  说起怀远荆山,不能不说楚人卞和抱璞藏身的卞和洞。卞和洞坐落在荆山北麓的碧溪、濯玉二涧间的山岭东侧。洞由天然圆形、椭圆形巨石,横嵌竖加叠成。洞大如屋,可容纳数十人。洞内有明代御史李循义“泣玉论”手书石刻;洞壁有“青螺石帐”镌字。置身洞中,仿佛走进青玉帐里,明朝诗人戴斌“连城白璧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的题咏,正是该洞写照。

001GP8lpgy6ZyRzPHMB69&690.jpg


  和洞洞口朝阳。洞内夏日暑气不侵,寒冬温暖如春。明万历年间,洞口建有气势恢宏的“凌霄亭”,亭畔有“抱璞岩”碑刻。洞外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飞来石,状若雏凤,势欲凌空;五行石,如人的五脏六腑;三仙避雨石,如三位仙人避雨;蟾蜍石,像躬身跳跃捕食的癞蛤蟆;弓子石,像农家丈量土地的弓子;磨盘石,如圆圆的碾米磨盘;仙桃石,如王母娘娘蟠桃园中的仙桃。一处处象形奇石,惟肖惟妙,浑然天成。仙桃石上,镌古诗一首:“元帝仙桃石,往来人不识;欲剖与君知,万载留踪迹。”

  卞和洞榴林环抱,溪水清澈,丹桂飘香。古往今来,探古览胜者络绎不绝。唐人胡曾身临古洞,仿佛看到卞和在抱璞泣哭。他在《荆山》诗中咏叹:“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宋人苏轼在《游涂山荆山记所见》中歌咏:“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宋人梅尧臣游荆山《咏卞和》曰:“和楚人,兹楚地,泣玉山,无所记,但闻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卞和献玉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卞和在荆山伐薪得美玉,于是将此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让宫里的玉匠鉴别。玉匠粗略看了看便武断地说:“这哪是玉?分明是块癞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故意欺君骗主,下令砍去卞和左脚。楚武王继位,卞和拄着拐杖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见了,令玉匠鉴别。玉匠看了看嘲笑道:“嗨,大王,这岂不是块一钱不值的烂石头?”武王听了大怒,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后楚文王登基坐殿,失去双脚的卞和悲痛万分,抱着璞玉在荆山哭泣。泪水哭尽,两眼流出了血水。文王听闻,派人询问卞和为何痛哭。卞和悲伤地说:“臣非悲刖,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文王令玉工剖开这块石头,里面果然是价值连城的稀世宝玉。文王大喜,让玉工琢成璧玉,命名为“和氏璧”。当年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的故事,说的就是这块璧玉。
  卞和献璞惨遭刖刑之后,楚文王为褒其忠心,曾以陵阳侯加封。卞和心灰意冷,情愿归老荆山。并以血泪唱出《悲歌》:“进宝得刑足离分兮,去封立信守休芸兮,断者不续岂不冤兮……”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荆山凭吊卞和,留有众多词赋诗文。明户部尚书年富有“重刑未足悲卞和,小篆空能羡李卿”;明人廖棐哀叹“两回遭刖何曾怨,三献无功止自泣”;明人冯梦龙与八位老友游卞和洞,戏言“堪笑卞和献宝傻,何如完璧天地知”;清人庄曾仪感慨“卞和亭空长绿苔,旅人凭吊有余哀”。

  “卞洞春游”为怀远古十二景之一。明代怀远知县经仁恒的“混沌天开一石龛,游人春日几停骖;而今卞氏归何处?岁岁桃红洞口南”的《卞洞春游》诗,表达了人们对卞和的敬仰和思念。

  凤凰池蓄源源水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说起凤凰池,怀远人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凤凰池坐落荆山主峰西侧。清嘉庆《怀远县志》载:池深一丈,广三丈有余,相传曾有凤凰栖集。

  凤凰池名声远播,源于楚人卞和献玉的故事。卞和目睹金凤凰栖落荆山之巅,于是追寻到该处挖山寻宝,获得绝世珍宝和氏璧。从此,卞和挖宝的地方,被称为凤凰池。凤凰池东临荆山顶峰启王庙,西连起伏连绵的骆驼岭,南览蜿蜒曲折的长淮从天外飘来,北眺双山双水绕双城的怀远城尽收眼底。凤凰池畔树木葱茏,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明嘉靖年间,御史杨瞻登山驰目,感慨万千。他在荆山诗中赞叹:“西山日出晓烟浓,怪石盘旋似卧龙;一望柳阴随岸绿,两层花绣映墙红;凤凰池蓄源源水,卞氏岩招面面风……”凤凰池银光闪闪,碧波粼粼,杨御史流连忘返,乐不思归。怀远知县见御史心情愉悦,遂请杨瞻留下墨宝。进士出身、书法功底深厚的杨瞻,挥毫写下了“凤凰池”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被镌刻在凤凰池畔。

001GP8lpgy6ZyUux0zN83&690.jpg


  凤凰一去不复返,荆山空有凤凰池。“凤池玉润”为怀远古代十二景之一。文人骚客登临览胜,留下众多诗文楹联。明人李先芳《登荆山》诗中有:“一自卞和曾泣玉,千古行人说荆山;我来直上凤池顶,下见淮水流潺湲……”明人江中在《凤凰池》诗中叹咏:“何代凤凰来此栖,山头今有凤凰池;池中不竭四时水,石上空留千载诗。” 明人林辂目睹碧水盈盈的凤凰池,回想卞和献玉的执着精神,在诗中慨叹:“泣玉人去坑还在,栖凤池空迹尚存;几度登临倍惆怅,落花流水共纷纷……”明人戴斌赋诗凭吊:“莫道卞和怀璧后,池荒不复凤凰栖……”诗人无不惋惜凤凰池水都荒芜了,哪还有金凤凰来栖息呢?明朝怀远知县经仁恒,对卞和“三献”的精神尤为崇敬。万历年间,他登山寻古,伫立在凤凰池畔,俯视滔滔东流的长淮,眺望一望无际的淮北大平原,遥想卞和敬献宝玉,遭受刖足的凄惨场景,在《凤池玉润》诗中吟叹:“凤玉相依似卜邻,同来此地作希珍;而今并世无人识,衰草寒鸦日已湮。”

  荆山失去了绝世珍宝和氏璧,又飞走了人们心中的图腾金凤凰,但是从西域引种的“九州名果”石榴,又成了荆山新的珍宝。春末夏初,榴花绽放,火红如霞,“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金秋十月,榴果飘香,朱实星悬,“酡颜剩照双眸醉,珠腹还成百子奇”。象征团圆和睦、多子多福的怀远石榴,行销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跻身我国著名特产和国家地理保护标识产品的行列。

  丹砂泉石近仙家
  “丹砂泉石近仙家,客到频供寒夜茶;饮水谁寻颜子乐,聊从此处吸烟霞。”这是明朝怀远经知县吟诵白乳泉的《龟泉夜汲》诗。

001GP8lpgy6ZySn4Pevdf&690.jpg


  白乳泉原名龟泉、白龟泉,坐落在荆山北麓。相传,荆山脚下住着老白龟和它的儿孙。老白龟年龄多大,谁也说不清。别看它苍老,却讨人喜爱。龟儿龟孙在它的调教下,从不糟蹋园中的果木,还专拣害虫、野草吞食。久而久之,老白龟与石榴园中的宫老汉相处可好啦。调皮的孩子进石榴园捕捉白龟,宫家人马上阻止:“捉不得,捉不得!”碰到刺猬、野猫、狐狸什么的偷猎小白龟,宫家老少立马抡起大棒子吓唬:“滚,敢吃白龟就打死你!”某日,宫老汉到东山走亲戚,几个好吃懒做的地痞勾结龟贩子钻进园中,捉走了几只小白龟。宫老汉闻讯,撵了几十里,用家中的小毛驴,从龟贩子手中赎回了小白龟。老白龟见孙儿又回到身边,两眼含着泪珠,朝宫老汉直点头。宫老汉逢人便夸:“龟通人性,一点都不假!”

001GP8lpgy6ZySq284Z25&690.jpg


  宫老汉是位本分的山民,祖上既没留给他钱财,也没留有良田。一家人柴米油盐的资费,全靠十几亩石榴园。这年荆山闹大旱,从开春到立夏滴雨未落。正是六月禾苗盼雨淋的季节,沟塘干涸,河水断流,石榴树旱得半死不活。求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宫老汉只好带着儿孙在园中挖起井来。挖了好几个地方,别说泉水,连个潮湿的土坷垃也没有。“叮叮咚咚”的挖井声惊动了老白龟。老白龟把儿孙叫到一起说:“宫家是我们救命的恩人,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

  原来,老白龟是东海龙宫的巡夜神龟,因醉酒误伤龙王的乘龙快婿,被赶出龙宫。老白龟沧桑千载,何处有山泉,只要从地上经过,便有感应。经过一番探寻,它在荆山北坡发现一眼山泉。因泉水被泥土覆盖,无法流出。老白龟带着儿孙,借助蒿草的掩护,终于挖通了山泉。清澈的泉水,喷珠扬波,流进石榴园,救活了宫老汉的石榴树。

001GP8lpgy6ZzduWyaPd7&690.jpg


  为了纪念灵性的老白龟,该泉被命名为白龟泉。清嘉庆《怀远县志》载:“唐贞元中,(泉)随白龟出。”宋元祐七年(1092年),苏东坡游荆山赋诗:“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赞泉水:“色白而甘,真陆羽所谓‘石池漫流’者。”怀远乡绅士民,遂取东坡诗意,改称白乳泉。

001GP8lpgy6ZySYBM6z2f&690.jpg

001GP8lpgy6ZyTcA4Zga6&690.jpg


  1998年10月,合肥夏某父子游白乳泉,在泉畔发现了白龟,并将其带到了合肥。老白龟头似鹰头,绿中泛着白光;爪如龙爪,布满鳞片。行走甲壳悬空,摇摇晃晃,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在夏某父子将老白龟送还白乳泉的交接仪式上,笔者(时任怀远电视台记者)惊奇地看到老白龟伸出粗壮的前爪,紧紧抱住怀远县杨副县长的手,众人目睹欣喜若狂,异口同声:“乳泉老龟通人性!”

001GP8lpgy6ZyT4Wa88b0&690.jpg


  白乳泉,背荆山、面长淮,与望淮楼毗邻,文人骚客寻古览胜,留有众多题咏诗文。清代诗人李汝振吟唱:“泉清茶煮新流乳,酒醉人扶不整冠。”清江南解元林介弼题联:“山如图画天然绿;泉饮吾曹分外清。”清末文人施俊玉赠联:“肤寸能为时雨润;名流莫改在荆山。”孙中山秘书兼总统府顾问张根仁(怀远县城关人)联语:“几回客兴登楼,最好初夏初晴,羽经细品;此处天然佳境,莫说某山某水,苏子来游。”民国年间岭南人廖康健“白乳泉、望淮楼”题联曰:“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郭沫若先生仰慕白乳泉、望淮楼美景,挥毫题写了“白乳泉”“望淮楼”墨宝。

  游白乳泉,登望淮楼,凭栏远眺,淮水一湾,烟波浩渺;涂峰千仞,峻拔葱茏;山水如画,荆涂称绝!

  “花鼓一打连又连,怀远城就在眼面前;山上有个启王庙,山下有个白乳泉,凤凰池里洗御玺,卞和洞里出神仙……”这是花鼓灯《唱荆山》的唱词。曾为古县名、古郡名、古城名的荆山,如今是新设立的怀远县荆山镇之名。受大禹文化、淮河文化和楚文化的滋润,这里流淌着清泉,流淌着花香,流淌着文人骚客诗韵,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朋友,你喜爱聆听荆山故事和欣赏那里的美景吗?

001GP8lpgy6ZyWs1FHOb8&690.jpg


来源:李焕俭的博客 (2016.2.22《蚌埠日报·文化周刊》)刊登
原标题:荆山有玉天下名(2016.2.22《蚌埠日报·文化周刊》)
怀远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责任编辑:热线编辑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怀远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