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怀远热线 > 淝南镇 > 正文

怀远淝南乡地名故事,好多都是第一次听说

  淝南乡地名故事

  中南


  中南即中南村,2005年2月由原刘嘴、前董两大村合并组成的行政村,辖十余个自然村。其舍弃原刘嘴、前董两处老村而定名为中南村,源于辖区淝中名胜中南海。


  中南海为漂浮在北淝河中一椭圆形的孤岛,岛上寺庙称中南海,亦称果园寺。清嘉庆怀远县志·祠祭志载:淝水中有高阜,土名仁圣古堆,亦谓之中南海,上有寺,寺内有观音菩萨像。寺门有联:“庙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寺内有联:“中天月满慈悲像,南海潮平自在心。”民间有联:“白云青柳围芦荻,瘦水肥山驻菩陀。”


中南海地处北淝河水运要冲,四面环水,景色尤佳,是南来北往商客落帆览胜之地。文人墨客过往中南海,留下脍炙人口的词赋文章。农历二月十九、七月十五是中南海庙会日。周边善男信女,扶老携幼,荡舟渡水,云集寺中,焚香膜拜,祈求菩萨赐福赐禄赐寿。庙会也是民俗盛会,唱大鼓、拉扬琴、说坠子的和花鼓灯锣鼓班子,也纷纷前来献艺。庙会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风调雨顺年份,有几十个花鼓灯班子前来赶会抵灯。


  中南海历史悠久,遐迩闻名。刘嘴、前董两大村合并研究新村名时,对起中南村之名一锤定音。


  中南村刘嘴庄子的刘小月,既擅长唱灯歌,又擅长翻跟头,是当地出了名的花鼓灯老艺人。如今,他的儿孙也像他一样,爱唱花鼓灯灯歌,爱跳花鼓灯舞蹈。中南村人文积淀厚,国家二级文物、怀远县博物馆珍藏的莲生童子古铜镜,就出土于中南村刘圩子的唐代古墓。
  
  
  钮牌坊


  钮牌坊自然村,北滨北淝河、南近双沟至龙亢的古代管道黄土大路(今则靠近淝南柏油公路),村庄以钮姓和牌坊而名。


  钮姓家谱和清嘉庆怀远县志记载:“吴兴廉明堂”钮姓族人明洪武年间从江浙吴兴搬迁落户怀远县北淝河南岸,建村时村民为大洪村,又名大洪林。为旌表村民钮仲元之妻朱氏守节抚孤之德,钮仕文伺母孝顺之诚,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朝廷下旨在大洪村建节孝牌坊。


  节孝牌坊坐北面南,建筑徽派风格。坊柱、坊额均为青石凿隼对接,牌坊与钮姓祠堂连为一体。前为皇帝旌表朱氏的石牌坊,后为青砖望瓦、飞檐翘角的钮祠堂,东西两侧有厢房相连。牌坊旁还立有圣旨碑。碑高2.5米,宽1.05米,厚20厘米。碑面正中书“旌表钮仲元妻朱氏节孝之坊”。碑面两侧的楹联为:“帝有恩言苦节之吉;天惟锡类贤子事宜。”表彰钮仕文的碑文为:“仕文恂耕农也,以孝称著乡里,慨然念贤母之宜。有此子可以树风。”


牌坊前东西管道各300米处,有下马墩、上马墩,过往行人到此需下马下轿。牌坊东260米处,为孝子陵,俗名“石桩坟”。坟前有石华柱(俗称石桩)、石人、石马、石供桌、石香炉等祭祀石器。由于钮姓牌坊高大气派,招人眼球,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大洪村叫做钮牌坊村了。


  岁月如流,今钮牌坊村石牌坊已毁坏,唯存“节孝坊”石碑和钮孝子家乾隆年间栽种的三株古柿树。古柿树铁干虬枝,根深叶茂,年年花开满树,硕果压弯枝头,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吕家浅


  吕家浅,渡名、村名、图名、方名。清嘉庆怀远县志卷之七营建志诸渡载:“吕家浅渡,县西三十里。”清康熙十年,怀远县设10都102图,吕家浅为一都所辖第六图所在地,对外称吕家浅图。民国年间,废都改图为方,全县设102方,吕家浅为方的驻地,对外称吕家浅方。今称吕浅子、吕浅村、吕浅。


  相传,吕家浅因村民姓吕和该段涡河河道水浅而得名。昔日每遇干旱少雨,涡河断流,过往帆船常被浅搁在这里。淮河蚌埠大闸建成,涡淮两河水位抬升,吕家浅段涡河浅船已成为历史。


  吕家浅濒临涡河,又为涡河渡口,地理位置较为重要,清康熙年间成为怀远县一都“吕家浅图”,民国年间又成为怀远县“吕浅方”。地方长官图首、方董驻吕家浅。吕家浅为防兵燹战乱,清末曾在村庄四周挖有土圩子,圩子里驻有维持地方治安的团丁练勇。圩子外挖有宽10米,深5米的圩河子。圩子中间还开挖一口供全村人饮用的大水井。吕家浅西临双沟集渡口,东临有龙窝渡口,土圩子深沟高垒,扼守涡河水运要冲,为沿涡重要的津渡。


  吕家浅人心灵手巧,善于开园种菜、打磨粉丝、熬制糖稀。新中国建立初期,村中花鼓灯锣鼓班子常外出演出,在沿涡地区小有名气。该班鼓架子朱国友以演小花场见长,表演自然,艺术感染力较强,架子功夫较高,前翻后翻一连可翻好几个,要上最多可驮起九名兰花,解放初期曾被聘请为怀远文工团花鼓灯教师。其妻是双沟左右边方第一个登台演兰花的女子,既擅长舞,又擅长唱,在民间有“疯嫂”美誉。


  帖沟趣闻


  帖沟即帖家沟、帖沟村,因村民为帖姓和村庄位于临涡大沟而得名。帖姓为淮河流域较少的姓氏。据帖姓家谱(草稿)记载和帖姓修谱人员推测,传说帖沟帖姓的“帖”原为“铁”,为元末蒙古贵族流落怀远涡河一带的遗民。帖姓祖上与铁木真有着渊源。铁木真乃蒙古帝国可汗,号“成吉思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71年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为元朝皇帝,庙号太祖,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马泽东主席曾在词沁园春·雪中赞他为“一代天骄”。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被朱元璋的大明朝推翻后,洪武年间全国各地登记造册,统计土地和户籍人口。相传,怀远县帖家沟的铁木真后裔,上报户籍出生时,为免遭杀戮之祸,故意将姓“铁”改为姓“帖”。从此,怀远县有了帖姓居民。


  帖姓家谱(草稿)“铁姓的形成、演变及分布”,还推测帖姓与明朝兵部尚书铁铉有关。铁铉为朱元璋之孙朱建文的宠臣。建文帝四叔朱棣从北京挥戈南下靖难,建文帝被朱棣推翻,抗击朱棣的铁铉成了罪臣,被诛灭九族,传说怀远帖姓是隐居淮上的帖铉后人。


  帖姓渊源扑朔迷离,帖姓居住的帖沟村传说曾经显赫多年。当地有“帖姓相府”、“上马桥下马桥”、“古灵桥”、“打响场”等逸闻奇事。


  注:现帖沟为燕集行政村的自然庄。


  丁寺寻古


  丁寺又名丁村寺、丁寺村,位于淝南乡境北西北部,其南近本乡帖家沟村,西近龙亢镇何家沟村。张姓居民为该村大户,另有何、帖、李等姓。丁寺建村早于建寺。当地“百忍堂黄莲树族”张湾涯族宗谱载:“祖先张公艺原居住山东寿张县,因人多移民安徽淮北一代,金元战乱天地荒芜,祖先曾流徒到晋西洪洞县曲沃老瓜巷避乱数代,大明年间天下太平,又返回故里重建家园。后吾族祖先分支迁居(安徽淮北)怀远县,今已有600余年。”


相传,丁寺原为张、帖、李、何等杂居的村庄。明洪武年间,“张帖李何”四大家族协商建盖佛教寺庙,因出资多少发生纠纷,致使寺庙建设工程半途而停。附近丁姓族人见状,主动出面调解,并公开承诺建寺庙缺口资金全部由丁姓承担。丁姓不食前言,慷慨解囊,雪中送炭。寺庙建成后,为感谢丁姓族人,“张帖李何”族人一致提议,将寺庙冠以丁姓,定名为丁寺。


  丁寺柁梁抱柱,巍峨壮观。晨钟暮鼓,香火旺盛。从此,以张姓为主居住的村庄,就被称之为丁寺、丁村寺。


  丁寺为佛教庙宇,清嘉庆怀远县志记载还有“观首寺”之名。丁寺占地4亩有余。南海观音为主祀佛像。每年农历二月二为丁寺庙会。相传,风流皇帝乾隆下江南,曾歇宿丁寺。今丁寺庙毁坏,庙会依然年年举办。


  三官说辞


  三官村北濒临北淝河、南面涡河,村民源于村东三官庙。三官庙又名三元庙,占地6亩,传说当地陈姓族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


  三官庙三间大殿六间廊房,巨木抱柱,青砖青瓦,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大殿台基上供奉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的泥胎彩绘塑像。大殿前有铁铸的大香炉。廊房由出家人居住。三官大帝信仰源于古时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而形成的一种宗教。神话传说三官是陈子祷与三女儿所生的三个儿子,都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于是,元始天尊封长男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宫紫薇大帝,住玄都元阳七宝紫薇上宫,总主天地神王、上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次男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住无极世界洞清虚宫,总主五岳帝君与二十四治山川、九帝土皇、四维八级神君;三男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住金灵长乐宫,总主九江水帝、四渎神君与三河四海之神。


  “三官”之说又与“三元日”相联系。天官生日为农历正月十五,地官生日为农历七月十五,水官生日为农历十月十五。历代帝王对三官都非常推崇,并规定了一些禁忌。唐代规定在三元大帝诞辰的三元节,各断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到了宋代,朝廷还规定在三元节禁止对死囚犯人的审讯和处决。


  每逢“三元日”,淝南十里八方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到三官庙敬奉香火,忏悔罪过,祈福免灾,呼“三官”为“三元大帝”。信奉者于“三元日”进素斋,称为“三官素”。三元大帝中,天官赐福是最为人们熟悉的。过年时买一张“天官赐福”年画贴在墙上作为装饰。画上的天官雍容华贵,三绺长须,面容慈祥,红袍玉带,手持如意。携带的五个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的鲤鱼灯,象征着多福长寿,为人们所喜爱。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三官庙会。内容有祭神求福、求寿求名、辟邪驱鬼、抱泥娃娃求子等民俗好锣鼓灯歌、舞龙舞狮、泗州戏、梆子戏、豫剧演出等。庙会也是商品交流和文化娱乐盛会。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三官村花鼓灯班子在附近小有名气。伞巴子苏家贵、兰花子陈兆军、小鼓架子陈明富年年参加庙会演出。三官庙内还有土地爷爷、土地奶奶塑像。


  三官庙清末为僧人主持,有养僧庙地20多亩。民国初以庙地房产开办私塾,讲授三字经、弟子规、女儿经、朱子家训、百家姓等经书。1951年,在庙中设三官小学。三官为自然村,属淝河新村管辖。今三官小学搬迁,庙宇遗址尚存。

怀远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责任编辑:赵文杰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怀远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