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怀远热线 > 旅游 > 正文

怀远这么大这么美,何必外出旅游?内附景点大全

怀远地处皖北,淮河中游,素有“淮上明珠”的美誉。
怀远的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时光长河给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国庆长假,与其到全国各地去看人山人海!不如趁这个好机会,把我们怀远的大好河山好好的品味一次。
2018怀远印象慎点,因为你会彻底爱上它


如果你有朋友来到怀远小编推荐你带他们去这些地方游玩体会它们的动人魅力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远教会建筑旧址
国务院2013年3月5日公布。教会建筑旧址是指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含美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三处教会建筑,位于怀远县荆山镇衙后街西门岗怀远一中内。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柯德义来怀远传教,在衙后街西门岗北侧创办含美学校,现存中西结合式建筑小西楼,中楼两栋,中式建筑花厅一栋。小西楼是美籍校长柯德义办公室住宿之所,中楼为学生教室,花厅是接待厅。
清宣统元年(1909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罗路南之父维康先生,在衙后街西门岗南侧创办了民望医院,院长为美国人柯德仁,民望医院以收治男病人为主。1913年又创办了民康医院,院长是美国人慕淑媛(又称三小姐),民康医院专治妇女儿童病人。民康医院和民望医院分别在西岗街的东、西两侧,有天桥可通。两医院现存中西结合式建筑七栋,其中两栋为住院部,供病人手术住院用,五栋为办公楼,供美籍医生办公住宿用。


新中国成立后,原含美学校建筑为怀远一中所有。民望、民康医院建筑群在1949年12月至1952年10月期间为上海东南医学院的教学、办公楼。1952年10月东南医学院迁合肥后,为安徽水利电力学校使用。2000年安徽水利电力学校迁往合肥后,该建筑群为怀远一中所有。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氏三王墓
安徽省人民政府2004年10月28日公布
常氏三王墓位于怀远县常坟镇常坟村,墓主为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及父母亲,因常遇春卒后被封为开平王,朱元璋念其功勋卓著,又追封其上三代皆为开平王,故称为常氏三王墓。


该墓原墓区规模宏大,占地二百余亩,墓前有神道、享堂等设施,“常家坟”村因此而得名。陵墓历代屡遭战乱破坏,淮河大堤经过墓区时又掩埋了神道,文革期间仅存的部分石刻也被毁坏,唯有地下部分仍保存完好。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2年6月21日公布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位于龙亢镇火神巷南段,占地面积357平方米,有始建于20世纪初的房屋20间,两进一院,建筑结构为砖墙、瓦顶、柁梁、望砖。


1940年夏至翌年春,新四军第四师司令员彭雪枫率部进驻龙亢,设中共淮上地委和淮上办事处(后改称淮上行署),行署的建立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军政素质的干部和将领,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战争。
旧址的房屋1951年收归公有,当时的区政府划给搬运站使用,搬运站解体后改为区老年活动室,2001年6月由龙亢镇政府在原址建立了淮上办事处纪念馆。2012年镇政府利用省文物局和怀远县政府拨付的专项经费进行了保护修缮并重新开馆。现已成为市、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卞和洞卞和洞,又名抱璞岩,位于怀远县荆山镇荆山北麓。据明代宋濂《游荆涂二山记》载:“至荆山,……复行三十步,岩广如屋,侧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 。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的栖身之处,洞口原有明万历年间所建的亭一座,题曰:“抱璞岩”。



2、青云楼    
青云楼,又名梓潼阁、文昌宫,位于怀远县荆山镇荆山北麓卞和洞南侧,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由当时县丞陈世佩等人集资修建。



来源:孟庆沄
青云楼座西向东,依山就势而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墙体由砖石筑成,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南靠关帝庙,北邻卞和洞,东面为石榴园,环境幽雅,为古代文人墨客雅聚、览胜之地。楼内曾藏有唐胡曾《抱璞岩》、宋黄庭坚《大雅堂记》、元赵孟頫《出春夜宴桃园序》、清陈鸿寿隶书、梁巘书法等石刻,并留有冯梦龙等九老唱和诗集,可惜均损毁于文革期间,惟有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篆书石刻“含玉吞寳”四个大字尚存。 

3、白乳泉
白乳泉位于怀远县荆山镇荆山北麓,是淮河流域主要名胜之一。其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与禹王宫隔河相望,与卞和洞以谷为邻,周围绿树掩映,榴林似海,是远近闻名的天然佳境。


白乳泉原名白龟泉,相传唐贞观元年间,泉内曾有一只白龟流出,因而得名。宋元佑年间,苏东坡携其二子游荆涂二山,见泉水奇特,誉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因泉水甘冽呈乳白色,后人依苏东坡诗意,改名为白乳泉。

4、桓氏墓
桓氏墓位于龙亢镇关庙村唐庄东南约200米处,系东汉经学家桓荣家族墓。桓荣,字春卿,怀远县龙亢人。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拜其为议郎,并进宫教授太子刘庄。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拜为太子少傅,刘庄即帝位后,封其为关内侯,死后明帝亲自为其送葬。

桓荣家族墓共两座,当地人称“双崮堆”。

5、皇姑坟
皇姑坟位于怀远县唐集镇山前村平阿山东侧的缓坡上,有三座大型夯土墓葬成“品”字形排列,据考证是汉代平阿国贵族墓,当地人称之为“皇姑坟”。

该墓历史上多次被盗,1984年11月21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怀远县文物管理所对其中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出土文物5件,其中的蟠螭纹镂空玉饰为国家一级文物,青铜香薰炉为国家三级文物。

6、双崮堆遗址
双崮堆遗址位于怀远县榴城镇朱岗村南侧的台地上,东距怀魏公路约800米,南距圣泉大道约300米。遗址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150米,高约4米,因遗址有两个崮堆而得名,地表为农田。

该遗址上有明、清时期的墓葬,历史上遭到多次盗掘,南侧曾有石马、石羊等石器(被盗、被毁)。1988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贾庆元研究员和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二十多名师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根据对出土的夹沙红陶、褐陶、红烧土块、鼎足、鬲足、陶纺轮等器物残片和文化堆积层综合分析研究,认定双崮堆遗址为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7、古城乡古城址
古城址位于怀远县古城乡杨河村北,南距淝河约500米,北距古城集约30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城墙基宽3—5米,清晰可辨,城址地表为农田。

据史书记载,该城址为西汉向城遗址,上世纪90年代当地村民在此建砖瓦厂,致使城址遭到严重破坏。

8、关帝庙
此庙位于荆山北麓,南邻东狱宫,北近青云楼,座西向东,依山而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县丞陈世佩重修。原建有大殿三间,耳房九间,两层门楼一座。大殿内原供有关帝神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帝庙会期,因年久失修,神位已毁 



9、龙王庙遗址
该遗址位于怀远县河溜镇葛圩村南芡河北岸,地表为农田,在1991年—1993年间遭到当地村民大规模盗掘,经县公安机关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联合执法,追缴回一批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300余件。

2005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研究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考古发掘,出土了石器、陶纺轮、鼎足、陶片等,认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

10、卢公纪念碑
卢公纪念碑位于怀远县唐集镇骑龙村金轮小学前院内。

卢公,名秉珂,字子佩,怀远县唐集镇骑龙村人,生于1885年,卒于1946年,曾执教于美国基督教会在怀远县城创办的含美学校。1916年辞职后,自筹资金在平阿山的牛王庙旧址上增建房舍,创办小学。他一生从教,德惠乡里,热心慈善,经常资助穷苦百姓。1947年2月乡里立此碑以纪念卢秉柯。

11、秦汉遗址及古银杏树
遗址位于怀远县陈集乡君王村西200米处,2001年5月合徐高速公路经过此地时南北贯穿遗址,致使遗址遭到严重破坏。

遗址东侧有古银杏树3棵,树围分别为7米、4.1米、3.1米,最茂盛的一棵银杏树高约20米,树阴覆盖面积约800平方米。相传此银杏树为秦汉王氏宗族所载,树龄应在千年以上,至今仍枝繁叶茂,满树挂果。
1999年陈集乡政府成立古树保护小组,县乡两级政府投入10多万元,在银杏树的四周建起了围墙,修起了保护栏,并安排专人看护。


12、涡河一桥
涡河一桥位于怀远县荆山镇龟山头北侧的涡河上,是我省第一大跨径石拱桥。

该桥由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与华东地区各省、市相关设计单位组成联合设计协作组,于1959年2月完成设计,1959年7月24日开工,1964年底竣工通行。桥全长285.5米,主桥4孔,跨径50米,引桥3孔,跨径15米,钢筋混凝土桩基础,浆砌块石墩台,水泥混凝土路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桥面纵坡3%,设计载荷汽—13、拖—60。
涡河一桥曾经是淮南、阜阳、蒙城经过怀远到蚌埠、宿州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处,近50年的承载已使该桥不堪重负,桥体已部分变形,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2011年蚌埠市公路管理局怀远分局对桥面、栏杆等附属设施进行了一次全面保护维修,在桥的两头设置了限高设施,阻止了货车的通行,使该桥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13、意大利天主教教堂旧址(黑鬼子楼)
原意大利天主教堂旧址(黑鬼子楼)由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谭弥高出资购地,聘请苏州工匠建造于1907年,是一栋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的两层楼房。

该教堂旧址位于荆山镇荆涂学校东南角,建筑面积约210平方米,砖木结构,花岗岩块石地基,灰砖白缝墙。楼总高约9米,屋顶铺设铁皮高约2.75米。室内楼梯为木质,分上、下两层共7间,均铺设木地板,窗为内、外两层,内为小格子玻璃窗,外为百叶窗,中西结合特色明显。每扇窗的顶部都有立红砖砌成的拱形,底部窗台均用15厘米厚长条的花岗岩铺设,在墙的底部、中部和顶部各有一道15厘米厚的花岗岩圈梁,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教会建筑。


14、潘家祠堂
潘家祠堂位于怀远县荆山镇永平街原县棉织厂院内,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名潘氏独木榆枫祠,又名独木祠。

该祠堂现存大殿三间,东西长12.8米,南北宽6.6米,檐口高3.6米,房顶高4.85米,此建筑在皖北地区较为少见,具有较高文物保护价值。

15、玉石桥
玉石桥位于淝河乡仁和村街北,桥东西横跨石涧大沟,长约18米,桥面宽3.7米,三个桥孔均为青砖砌成,总跨度为14米,孔径约3.3米。桥墩用33个石磙组成,其中一个石磙呈齿轮形状,含有玉石成分,故名玉石桥。仁和小学院内有一块石碑,记载了清康熙丁亥年(1707年)道士韩治顺率众集资,重修此桥的经过。



16、侵华日军山南碉堡
该碉堡位于怀远县荆山镇荆山南原化肥厂院内,为圆柱形块石和钢筋混凝土建筑,墙体厚0.7米,高9.5米,四周墙壁上设置枪眼14个,瞭望孔12个。此碉堡是1938年2月日寇占领怀远后建造的军事设施,当时它控制了淮河水路,是日寇侵略中国的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军事和文物保护价值。

17、侵华日军老西门夹山口碉堡
该碉堡位于怀远县荆山镇禹王路西端夹山口,为圆柱形块石和钢筋混凝土建筑,墙厚0.6米,高5.2米,四周墙壁上设置枪眼6个,瞭望孔4个。此碉堡是1938年2月日寇侵占怀远后建造的军事设施,当时它控制了从夹山口进入城内的必经之路,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军事和文物保护价值。



18、双烈祠
双烈祠位于怀远县荆山镇白乳泉公园内,始建于民国年间,百年以来几经修缮,现为面北仿古建筑三间,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组织的1911年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之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的地方,祠堂内有两位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迹介绍。





19、四眼井
四眼井亦名富博渊泉,位于怀远县荆山镇荆山北麓碧溪涧南,井深约12米,井口用1.8米见方青石板覆盖,石板上分别琢有直径40厘米、38厘米、35厘米、34厘米四个圆形井眼。

该井井水清澈,水质甘甜。据雍正县志记载:“四眼井在察院前,泉出荆山,邑人将井盖凿四孔,以便汲取。泉味甘洌,官民利之”。井旁原有石碑,据碑文记载此井建于明朝末年,为怀远名胜之一。
趁着国庆小长假天气也很是给力怀远本土名胜古迹走一波吧~
怀远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责任编辑:怀远热线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怀远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