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怀远热线 > 协会 > 正文

怀远文学——赵生琳《正月十五闹花灯》


微信图片_20210302150511.png
 正月十五闹花灯

  文/赵生琳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夕,上元节等,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又是新年的尾巴,“十五过后没头巴,勤勤恳恳种庄稼。”正月十五一过,年才算彻底过完,所以大人孩子,都会在这个节日里尽情尽兴地玩耍。我小时候,精神生活匮乏,一个月难放一场电影,更没有电视电脑和手机,人们过元宵节的时候,都是自己想办法取乐,玩法也是五花八门:玩龙灯舞狮子,玩花鼓灯、唱大戏、扭秧歌、踩高跷、放烟花、送红灯、破谜语、撂火把子、逛庙会……在所有传统节日中,正月十五最热闹,因此有闹元宵或闹花灯的说法。

  灯,驱走黑暗,驱赶邪祟,代表光明和希望,给人们温暖和美好;元宵节晚上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把光明和团圆结合起来,这样的佳节想不热闹都不行。元宵佳节历史悠久,初始于西汉,兴盛于唐朝,在许多古诗词中都有关于灯节的描写,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明月灯火稀”“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听元宵,往事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里也有对元宵节欢乐场面的描写,更有贾元妃出灯谜的情节。可见元宵节的隆重与热闹并不逊色春节,甚至有“小年节,大十五”的说法。

  我小时候过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刚过罢年,十五还没有到,大人孩子都开始忙乎起来了。大人们有的开始排演节目,有的制龙架子和狮子架子,有的人做旱船、做风筝、制灯笼等;男孩子们自己制火把子和风筝,他们早早地准备好棍棒,茅草,秫秸秆,麻线,毛毛球等,把茅草和毛毛球绑在棍棒和秫秸秆上,用麻绳捆了一道又一道,然后放进煤油桶里浸泡几天,十五的时候就可以撂火把了,这样做出来的火把又明又亮,燃烧时间长,玩一整夜都没有问题。

  女孩子虽然也闹元宵,似乎没有多么忙,跳跳绳,踢踢毽子,拾拾小子儿,灯笼和风筝都不用自己动手的。

  我打的灯笼,都是父亲制作的。父亲把秫秸的杆子,截成一段一段的,留做灯笼的框架用,把秫秸的篾子劈成片,穿进杆子里面,起固定连接作用,这样的框架是长方体的,外面一般糊上透明的玻璃纸,再在玻璃纸上贴几朵小红花,几片绿叶子,特别好看。用一块薄木板做底座,底座上订一个钉子,留作点蜡烛用。然后用铁丝把底座和框架拧在一起,最后用一根铁条从底座穿到上面;在上端系个小木棒,做成提手,一个漂亮的玻璃纸灯笼就做好了。

  如果用竹篾子编制灯笼的框架,好像更费事一些,首先要把粗细均匀的竹条儿,拧成一个圆圈,用铁丝捆扎结实,再把两尺来长的竹篾片,从圆圈里穿过来,隔两三厘米穿一根,然后把他们都对折起来,再两两交叉编制,编成网格状,细细锋利的秫秸篾片儿,在父亲的手里跳跃着,有时会划烂父亲的手,但是父亲似乎不知道疼,一直把篾片儿编成一个椭圆体的框架,然后再收口,上面的口子和下面的差不多大,一样的圆,也是用均匀的细竹条,做的圈儿,然后在上面糊上红纸,底座和提手的做法和玻璃纸灯一样,制作这样的灯笼,大约需要半天的时间。这样一个红红的灯笼,既可以挂在房门前,也可以提在手上玩,特别地喜庆祥和。父亲给我制作的灯笼,虽然和后来买的那些工艺灯笼无法媲美,但是是所有孩子灯笼中,最好看最别致的,因为他把厚重深沉的父爱,都编织在灯笼里面了,给我童年以无限的欢乐和美好。

  正月十五这天,白天是要赶庙会的,庙会上舞龙玩狮子,踩高跷,驾旱船,唱大鼓,唱大戏的应有尽有,我们孩子不大喜欢这个场所的活动,之所以我们还去赶庙会,是因为庙会上能买到许多好吃的,至于台子上,那个画着大花脸老生,嘴里咿咿呀呀唱着什么,我们是听不懂的,或者根本就没有认真听过。

  只有玩灯,我们小孩子才爱看。玩灯又叫玩花鼓灯,是我们这个地区的特色文化习俗,一般都是男子表演,即使需要女演员(兰花),也由男子代替,因为玩灯是个体力活,女子玩不下来。男子们的头上扎着大红汗巾,上身穿黄色马褂,底下穿大红裤子,腰上系红色的腰带,脚上穿的是千层白底黑帮布鞋,这个扮相精神又喜庆。他们有专门的分工,有的敲锣打鼓的,有的撂前滚翻或后滚翻,有的叠罗汉,有的拿着伞架子……其中拿伞架子的人最累,也是玩灯的主角。他腾挪跳跃,转动伞架,都要跟上锣鼓点子,一个不慎就会丢丑,所以这个角色要有一定的演出功底,还要能灵活应变。尤其是开唱的时候,难度更大,因为没有现成的歌词,而是看到什么唱什么,唱的内容或是反应一个小故事,或是反应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节,而且要应时应景,既要押韵又要顺口,还要诙谐嬉笑,韵律流畅,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一般来说,他们开唱的时候,都要谦虚一下,如:“花鼓灯,年年有,就数今晚玩得丑”“小二今晚来玩灯,玩得不好,老少爷们也别较真,后宝摔坏的是我自己,只图大家能开心”……随着喧天的锣鼓,就看到场子上翻筋斗,叠罗汉,推打弹跳,舞动蹦腾,动作粗犷有力。寒冷的夜晚,他们却把花灯玩得红红火火,自己也玩得大汗淋漓,唱得通俗易懂,赢得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个玩灯活动,既考验体力也考验智慧和应变能力,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东方芭蕾”。

  白天的热闹,并不是高潮,晚上才是闹花灯最精彩的时候。元宵节的晚上,真是“圆圆的月亮倒映在荷塘,动人的心弦还醉了那花香”。各家各户的门前都挂上大大的红灯笼,放着噼噼啪啪的鞭炮,有钱的人家会放烟花,把整个夜空都绚烂的五光十色,和田野里孩子们的火把交相辉映,成了火树银花不夜天。

  庙门口的场地上,更是灯潮如海,什么兔子灯,鲤鱼灯,倭瓜灯,青蛙灯,元宝灯……一盏盏,一排排,五颜六色,千奇百态。这时候男女老少,携儿带女都涌出来,去庙前观灯,观灯不仅只看灯的形状,更是凑个热闹。人们挨挨挤挤的,伸长脖子,希望看到最美的画面。他们不仅观看庙前展示的灯,还看有些人家送的灯或还的灯。黄梅戏里就有《夫妻观灯》的唱段,可见十五观灯的习俗,也是相当普遍。

  之所以要送灯还灯,是因为有的人家没有男孩,在元宵节的晚上去庙里送红灯,向送子观音祈求生儿子,十分灵验。他们提着许多红灯,或者莲花灯(也叫莲花碗)敲着罗打着鼓,用大筐抬着烧的红彤彤的猪牛羊肉,还有烟酒水果,瓜子花生等贡品,敬献给送子观音,行跪拜之礼,嘴里许着愿望,唱着吉祥的歌儿,整个过程喜庆又庄重。他们祭祀完成后,我们去观看的人,就能吃到那些贡品了。如果今年祈求的愿望实现了,第二年的元宵节,他们这些人家还会还灯或还莲花碗,其他人就可以抢这些红灯,再送给那些没有男孩的人家,他们的贡品会更多,仪式会更隆重,我们会更有口福,吃到更多更好吃的食品。

  撂火把子是疯野的男孩子们,在十五的晚上最喜爱的活动。他们放下碗,就急急忙忙地拿着早已做好的火把,呼朋引伴地跑出去了。然后满湖满地的都是他们嬉闹的声音:“正月十五撂火把子,撂到我家地里结西瓜,撂到你家地里结马炮,西瓜吃不完送亲家,亲家不要,满湖撂,撂,撂……”。期间有跑掉鞋子不知道要的;有跑掉帽子顾不上拾的;有火星落到头上身上,烧了头发和棉袄的;也有绷开大棉裤裤裆,露出小鸟,不知道害羞的……反正闹腾起来了,啥啥都没有玩重要了,闹的越厉害,来年就越兴旺,就是闹掉房盖子,大人都不会责备的,因为闹得越厉害,来年家里就会越兴旺,不然怎么叫“闹花灯”呢?

  我们女孩子相对就文静多了,十五的晚上,成群结队地提着灯笼,唱着童谣“打灯笼,接姑娘,姑娘忙着洗衣裳”“打灯笼接舅妈,舅妈抱个大倭瓜”“打灯笼接老娘,老娘要我挠痒痒”……走村串户地玩着,嬉闹着。这个时候,三婶子二大娘炒的花生瓜子,展的糖棍儿的香甜的味道,就从矮矮的厨房里飘出来。我们这些女孩子,就会朝着飘着香甜味道的厨房涌去,婶子大娘就会毫不吝啬地大把大把抓花生瓜子糖果给我们吃,还烫手烫嘴的糖和瓜子花生吃的我们叽叽喳喳,嘻嘻哈哈,甚至大呼小叫,然后我们就一窝蜂地跑出去,涌向更热闹的去处,喧闹和快乐充满期间。等到下半夜,庙会结束了,该吃的东西都吃到嘴上了,肚子撑得圆鼓鼓的,灯笼里的蜡烛也燃烧的只剩一个小点儿,我们才意犹未尽地转回家中。

  后来,我渐渐地长大了,过元宵就没有孩提时代那么有趣了,虽然十五还闹腾,已经不像儿时的疯野了。再后来上学读书了,正月十五都在学校里用功呢,再也不能打灯笼,闹花灯了,田野里的火把也稀稀拉拉的,玩灯的没有了,计划生育搞得生孩子都偷偷摸摸的,更没有送灯还灯,祈求多子多福的了。坐在书桌旁,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和五颜六色的烟火,听着外面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只有无限的回忆和遐想。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地好了起来,花生瓜子糖果已经不是稀罕物了,大鱼大肉也上了平时的餐桌,吃对人们没有什么诱惑力了。电视机的普及以后,元宵节的晚上,人们都围着电视机,看经彩纷呈的元宵晚会,很少有人再去户外活动,撂火把子,闹花灯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了。

  再后来有了手机,元宵节用手机可以聊天,可可以视频,可以快手,可以抖音,祝福方便又快捷,真是人人是机不离手,机不可失,还有谁会去自制灯笼火把闹元宵呢?

  工作以后,元宵节的时候,我曾经去南京莫愁湖看过灯展,虽然灯潮如海,形状千奇百怪,颜色也是应有尽有,而且都是电子的,荧光的,甚至是智能的,虽然明亮,但是都冷冰冰的,但失去了温度;人也很多,男女老少拥挤着,叫嚣着,可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我,感受不到灯节的热闹和欢乐,与我儿时的元宵节的灯会相比,总是觉得缺些了许多情趣。

  去年的元宵节,不仅一点不热闹,可以说是冷冷清清。因为发生了新冠疫情,为防病毒的传播,村庄封村,路口封路,不仅不能聚会,甚至近在咫尺的亲人都不能团聚。人们抱着手机,提心吊胆地看着疫情发展情况,听说附近哪个村庄有确诊病例了,都谈之色变 。元宵的祝福不是问快乐吉祥,而是祝愿各自安康。晚饭以后,我出门到操场上转转,地上没有灯笼,夜空没有烟火,更没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街道的十字路口的路灯下,只有执勤的二叔,穿着黄大衣,戴着毛线帽,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像标兵一样,守护着街坊邻里的平安。

  时间过得真快啊,不知不觉中,元宵节又要到了,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想在十五的晚上闹上一闹,于是我们就开始做准备了。首先,我们邀请了古城锣鼓队,给我们敲开场的锣鼓;其次邀请了附近的几支广场舞队,和我们一起联袂表演;又买了花生瓜子糖果等供观众打牙祭,最后我们用村里的广播做了宣传。十五的晚上虽然天气不太好,阴天没有月亮,观众却还不少。锣鼓喧天的闹腾中,我们穿着鲜艳的演出服装,拿着花球和彩扇,唱着歌跳着舞,随着音乐,尽情地摇摆。各个队伍都尽展才华,把美好和欢乐分享给大家。我们队选的一个舞曲《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应景儿,欢快的音乐,蹦跶的我们,把元宵节闹到了高潮。“正月十五闹花灯,闹闹串串喜庆火火的红,阖家团圆的中国巨龙,腾飞着划破这星空。正月十五我们唱着幸福的歌,句句唱的心里暖和和,载歌载舞的中华儿女,洋溢着吉祥欢乐……”

怀远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责任编辑:怀论羊羊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怀远人才网